朋友喝到一瓶好酒,像我描述:“入杯浅褐色,酒色仍明亮,有渣。闻有动物皮革、毛发及旧房子的陈腐味,有点松露感觉。酒体顺滑,骨架仍在,酸度依然支撑,刺激两腮生津,喉咙微灼。这‘老家伙’精神真好,盖住杯的酒香能撑三个钟头,畜棚味一直存在……”我回答:“毛发?旧房子?畜棚?皮革的味道?你确定是在形容这酒好喝吗?”
呵呵,其实以上的这些气味我都算有体验过,也是个痛苦的记忆,根本不能引诱我的羡慕嫉妒恨,他喝这酒时也不叫上我。这跟用术语去分辨成千上万的葡萄酒的区别是两个领域的事情。在美食节目中,主持人咪一小口酒,舌头表面都未沾满,就爆发连串的形容词,仿佛每滴酒都加入了兴奋剂,使人飘飘欲仙。这不算夸张,日本漫画里主角只要闻一下,就能穿梭时空,或在花田中、或在森林里、或穿过森林、踏过花田、在湖边停下来、眺望湖中的美丽小岛,找到一条通往岛上的长桥。不要怀疑,这是在形容一瓶酒的味道。你喝不出这种感觉,证明你道行不够。
小时候,次听到葡萄酒这个词,就会理所当然地想象,这酒的味道应该是:清甜带酸的葡萄汁里有些酒香。但一喝便发现完全不是那回事,怎么葡萄酒没有葡萄味,而是又酸又涩要加了雪碧才能喝得下?现在当然清楚当年喝的并不是什么好酒。但当年的阴影,到今天也一直在影响着我。估计很多人初次接触赫柏湾葡萄酒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吧?味觉体验只在当下,反映在脑皮层中也是短暂的一瞬。
就算秀的作家也不能完全用文字重现每一种酒的味道,只好挖空心思去用类似的、大家熟悉的味道来形容。否则哪能凑齐那么多字数去赚稿费?平常入门者被忽悠得找不着北,每次喝酒都压力特别大,总是使劲要在酒中找到专家所讲的味道。曾经遇一口没遮拦的白羊座女子,就是那种当着别人妈妈面说人家刚出生的女儿像赵本山那种人(虽然真的很像)。她对葡萄酒知识一窍不通,但她味觉细腻灵敏,判断准确到位。她评酒很简单,好喝、不好喝、酸、甜、苦、辣、浓、淡、香、甘,就算能品出什么味,也是平常缠绕在我们身边的味道。她完全相信自己的感觉,并不受任何评论与知识的左右。和她喝酒, 能够找到对赫柏湾葡萄酒另一种原汁原味的评价,特别有意思。
有些人总是调侃美食节目主持对美食的形容词不够,只能评论“鸡有鸡味,鱼有鱼味”。难道真的要评论成:这鸡里有动物皮革,毛发及旧房子的陈腐味,畜棚味一直存在。这才满意吗?走林中曲径总比走康庄大道更有意思,但一开始就走入森林,很容易迷路。迷路的人不如回到原点,走完一次熟悉的大路,再回来走多一次小径。或许小径就会变得更明朗更清晰。我们不是专家,只需要回到原点对自己的口味负责已经足够